最近中央電視臺,國際頻道播出“走遍中國”《城隍作證》節目后,引起人們對我縣城隍文化的重視,現特寫拙篇,以供參考,疏漏之處,仍望補充指正:
福寧府城隍廟歷史沿革
霞浦縣古名溫麻,創建于晉太康三年(公元282年),縣治在今霞清縣古縣村、縣境范圍相當于現在的連江、寧德、周寧、壽寧、福安、霞浦、福鼎、柘榮8縣及羅源、政和、各一半的面積,除遼闊的海洋、眾多的島嶼外,陸地總面積約有1.16萬平方公里。
唐、宋期間,連江(包括羅源)從溫麻縣劃出自立為縣,原溫麻縣改名為長溪縣,縣治由古縣村移至今之霞浦松城鎮,后因寧德、福安各自建縣,長溪縣境面積縮小為3500平方公里(即今之霞浦、福鼎、柘榮三縣領地)
北宋元礻右 二年(公元1085年),創建長溪縣城隍廟(即福寧府城隍廟的前身)為閩東境內第一座城隍廟,至今已有九百一十三年的廟史。元、明兩代,長溪縣升為福寧州,原縣城隍廟,改為州城隍廟。清代,福寧州升為福寧府,原福寧州城隍廟隨即改為福寧府城隍廟。原奉祀的城隍爺,亦依例晉爵為監察司民威靈公。每歲春秋仲月,地方官于風云雷雨壇合祭,每月朔、望行香及祈禱皆詣廟。神為西漢御史周苛,因守滎陽,羽破城、苛罵不絕口,羽怒,烹,高祖即位,思苛忠烈,令天下郡縣各設城隍廟祀之。故福建都城隍廟與福寧府城隍廟,所祀之神,皆為周苛御史也。
福寧府統轄霞浦、福安、壽寧、福鼎、寧德五縣(當時周寧、柘榮尚未設縣),福寧府城隍也統轄五縣城隍,城隍廟內,并塑有五縣城隍神像合祀之。霞浦縣是福寧府的所在地,起初只有福寧府城隍廟,未有霞浦縣城隍廟,鑒于福寧府五縣其他四縣都有縣城隍廟,因此霞浦縣知縣胡世鈺,于清乾隆二十二年(公元1757年)將福寧府城隍廟東側的原藍溪書院舊址,改建為霞浦縣城隍廟。另外于明嘉靖間,戚繼光參將,帶領的浙江義烏兵,來此剿除倭寇,義烏兵營有一段時間常駐本縣,他們都帶有義烏城隍爺的香位前來,這些義烏兵也就在駐軍處,建立了一座義烏縣城隍廟,因此霞浦縣城就有府城隍、縣城隍和義烏城隍三個城隍廟,所以霞浦城隍文化特別發達,老百姓和政府,對城隍文化也比其他地方格外重視。三個城隍廟,都有較多神產,尤其是福寧府城隍廟,神產之多,富甲福寧府的所有廟宇。
福寧府城隍廟原有建筑規模
福寧府治的霞浦縣城,背倚龍首山,面向松山海形勢險要,景物幽美,物產豐富,氣候宜人,城內房屋鱗次櫛比,各種廟宇不下一二十座,其中最大廟宇就是福寧府城隍廟。該廟占地約7畝,坐北朝南,內有三進,分為三堂,第一堂亦稱前座,面向東門大街,為重檐歇山頂雙層磚木結構,左右有東西轅門,中為弧形照墻,墻中有彩色巨型麒麟圖像,入內有東西馬廄,塑有披鞍大馬及馬夫神像,栩栩如生,顯得莊嚴威武,經中天井上臺階為長廊,廊上卷棚頂,懸柱梁邊掛滿宮燈,裝飾極美觀。前座入口處有紅漆大門六扇,平日左右邊門出入,神誕節日正門始啟,正門內正中,有六角形戲臺,面積約50平方米,高約1.5米,臺沿雕刻花鳥人物,五彩油漆,臺頂天花板為八角形斗拱,結構精致,臺前為觀眾看戲的大廳,兩旁為小天井,天井外上有環樓,下有廂房,專供婦幼看戲之用。
二堂又稱中座,為單層懸山頂磚木結構,登上臺階,東西兩邊各有廂房六,祀有科房官員及福寧府屬五縣城隍神像,中有大廳,供行人走路及節日城隍出巡前,排列儀杖、鑾駕之用。
三堂左右為鐘鼓樓,廳中大殿為城隍爺座位,座位背后有一暗室,內塑有一尊特別高大的城隍師爺神像,俗稱“土城隍”,室內陰森森,非有緊要事故,人們不敢進內點香。
此廟系北宋元礻右 二年(1085年)創建,明洪武三年福寧縣令郭征一修,成化十六年福寧州判黃晟又一修,嘉靖乙巳年,福寧州知州黃良材,曾擴建并大修一次,進士林炫有記。該次修廟立有碑石一座,經地下發掘出土,今仍樹立于廟中。最后于民國四年全宮又進行油漆重修一次。自從建廟至今,將近千年歷史,地址始終沒有變動。
福寧府城隍廟現狀
福寧城隍廟歷史悠久,雖歷經重修,但也不無坎坷的遭遇,民國初期經常被國民黨軍隊,作為駐兵營房之用,抗日戰爭時期,一度作為縣國民兵團團部辦公的場所,后又被縣司法處(法院)占用。解放初期暫為縣公安局使用,其后長期被借用作為解放軍的營房。
1990年部分熱心公共事業的萬賢村老人,為恢復城隍文化景觀,同時作為老人活動場所,自發成立福寧城隍廟籌建組,推舉理事五十一人,辛苦經營,籌集資金百萬余元,按照原有的廟貌,進行重建,在群眾及有關部門的贊助和支持下,一座規模宏偉金碧輝煌的福寧府城隍廟,終于在1995年,正式落成。
廟宇坐北朝南,建筑面積400平方米,高14.56米,屋頂為重檐歇山頂式,鋼筋水泥及磚木結構,上面披以金黃色琉璃瓦,走廊中間有四根青石透雕的龍柱,左右有花崗巖方形石柱,刻有楹聯:“城隍廟建古善里,宋創明修今豹變;漢御史封威靈公,州興府繼縣蟬聯?!贝寺摳爬c明,府城隍廟的整個歷史過程,同時也敘述廟中所祀神名和封號,使人看后一目了然。聯為長溪詩社社長張景騫老先生撰,永安一中高級教師張一儀書。廊長22.4米,寬4.5米,廊內一字排二十單扇大門,門中玻璃框內鑲嵌有“岳母教子”、“木蘭從軍”等二十幅杉木精雕的傳統故事。設計幽雅美觀。入大堂有六支紅朱油漆大柱,莊嚴雄偉,堂正中神殿上,高懸“福寧永?!焙诘捉鹱?/text>1米寬,4米長的大匾額,左右柱上有大聯板一副,文曰:“明日究無多,世人似覺未覺;私心少一點,善事難為能為?!贝寺摳挥姓芾?,為龍山樵撰,鄭名彥書。藻井八角形,繪有十四圖,彩色工筆的百鳥百獸圖,十分典雅,神座前有長3.5米,高2米,寬1米的大供桌一張,廳中豎“敬神如神在”篆體五字的木牌,左右兩廂塑有十八尊侍從,判官等立像。肅穆潔凈,令人欽敬。廟內現仍保存有歷史文物多種,如地下出土的明嘉靖二十二年立的“重建城隍廟”石碑、船形石槽、須彌座石鼓、梅花鹿石刻等,均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,福寧府城隍廟已于1997年12月,被霞浦縣人民政府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。
福寧府城隍廟歷史
福寧府統轄霞浦(包括柘榮)、福安、福鼎、寧德(包括周寧)、壽寧五縣,是閩東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,福寧府城隍廟,建筑年代最早,城隍文化內涵比較完整,且地點寬闊,廟宇雄偉,足為各縣楷模,在福寧府城隍文化的影響下,寧德縣于宋乾道六年(1170年)、福安縣于宋淳礻右 十年(1250年)、壽寧縣于明嘉靖二十二年(1543年)、福鼎縣于清乾隆六年(1741年)先后建立了各縣城隍廟宇,雖然建筑規模大小,場地寬狹,各有不同,但閩東城隍廟宇總的特點是堂皇而不華侈,莊嚴而不恐怖,與府廟完全一致,其他春秋祭祀、迎神賽會諸俗例,亦無多大區別。
福寧府治霞浦,地處閩東沿海,是全省海岸線最長、海洋面積最闊、海島管轄最多的縣份,它和臺灣只有一水之隔,人際關系往來甚密,漁業、商業交流活動,更是頻繁,福寧商人也有不少去臺灣開設店鋪,或做其他職業,至今福寧人在臺灣定居的仍有數萬之多,福寧城隍文化,必然也隨之傳到臺灣去。特別是清代駐防在臺灣的軍隊,實行“班兵制”,自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開始,至同治八年(1869年)止,時間長達兩百年之久,這種“班兵制”是每三年換一班,由福建沿??h份調派善守善戰的水師兵員,到臺灣去駐防,福寧鎮烽火營被抽調戌臺的兵員人數最多,據現存資料:道光八年(1828年)的《戌臺營丁官弁錄》中的統計,是年(1)抽調分配到臺灣艋舳營兵額707名中,福寧烽火營占108名,(2)抽調到臺護洋水師營的兵額707名中,福寧鎮烽火營水兵占265名。(3)抽調到臺灣噶瑪蘭營兵額397名中,福寧鎮占63名。(4)抽調到臺灣北路協轄兵額726名中,福寧鎮水師官兵占270名,總計僅道光八年這一年的班兵中,福寧鎮被調兵官人數達888名之多,如按此數推算,清代實行“班兵制”的兩百年中,福寧鎮被調去戌臺的水師官兵額數,當在6萬人次以上。
在這時間久長人數眾多的福寧鎮戌臺官兵中,他們都是福寧人,同樣都是福寧府城隍的信徒,各人為著使其三年戌臺期間,家中父母妻子平安長壽,個人行軍安全順利,臨去之前必然會到福寧府城隍廟燒香許愿,祈求保護。有的人還會把城隍圖像及符袋,作為保護神,隨身帶到臺灣去。鑒于明代戚繼光來霞浦(當時稱福寧州)剿除倭寇的義烏兵數百名駐防霞浦縣城,他們都帶有義烏城隍神位,后來還建了義烏城隍廟一座(至今猶存)的情況,那么福寧鎮水師兵員駐防臺灣的人數達6萬多人次,時間達兩百年之久,很可能和戚繼光的義烏兵在霞浦建義烏城隍廟一樣,他們也會在臺灣駐地,建立起福寧自己的城隍廟來,目前因無資料,這只是一個推測,據說臺灣松山有一座名叫“霞海城隍廟”,是否與此有所淵源,似也值得研究,不過不管有無建廟還是次要的,而福寧城隍文化,隨著許多官兵長期傳到臺灣去,這是可以肯定的。閩臺城隍文化關系密切,我們希望今后能夠得到進一步研究和更大的發展。